Nature:颠覆性大滑坡,科研还能有实质创新吗?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,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,偶尔风月 科幻小说《三体》讲述了这样一个情节:通过干扰粒子物理研究,三体文明“封锁”了人类的科技发展。此后,人类社会虽仍有各种技术进步,却不再有根本性的科技变革。物理学家丁仪在冬眠近两个世纪后复苏,面对人类科技的停滞,分外凄然。他说:“你们知道我这些年都在干什么吗?在大学里教物理,还带博士生。孩子们啊,我这两个世纪以前的人了,现在居然还能在大学里教物理。” 01 如何衡量科技研究的颠覆性? 为了衡量论文、专利的“颠覆性”或“突破性”,研究人员提出了“CD指数(Consolidating/Disruptive index)”[1]。在该评价模式中,所有研究成果被分为两类,一类是深化型研究 (Consolidating),一类是颠覆型研究 (Disruptive)。深化型研究指那些继承过去研究结论,并沿着已有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改善、深化的研究成果。后续研究在引用深化型研究时,往往会连同其前置研究一并引用。相比之下,颠覆型研究则推翻了过去的研究结论,或是开辟出全新的研究领域,或是根本上扭转研究方向。后续研究在引用颠覆型研究时,一般不会引用其前置研究。CD指数正是通过这种引用模式的差异,来衡量一项研究的“颠覆性”,如下图所示: ![]() ![]() 02 科研颠覆性的“世纪大滑坡” ![]() ![]() 03 颠覆型研究的“绝对数量”并未减少 ![]() ![]() ![]() 04 如何理解颠覆性的下滑? ![]() |